作为一个生在新中国,张在红旗下的70年代初的有志青年,不知道是否受父母喜欢读书的影响,用个不谦虚的词形容自己可以说涉猎群书,尤喜欢历史和国际政治。然随着时间的退役,阅历的增加,以及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增加。却有时候变得困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加入少先队的时候曾经意气风发的宣誓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可是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质疑这到底是否空中楼阁,到大学的时候已经非常认同戈尔巴乔夫的那句名言:共产主义是一种宗教。
这样的困惑同样体现在历史问题上,理论上讲历史是客观的,不管你怎么去解释它,它就在那里,不会因你为迎合各种需要使用不同的历史观去解读它,它就会随之变化。记得中学课本里面有一篇JIAN伯赞,我国著名史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奠基人写的内蒙游记,其中有段话印象深刻:他提到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时,说今天还是有人反对“和亲”,认为这是民族国家的耻辱,但是对于人民而言,和平总比战乱好。和亲促进了民族的交融,等等。总而言之,反对和亲是出于狭隘民族国家的看法。而前2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里面,汉武帝在谈到对匈奴的政策时,一句话掷地有声,和平是不能靠女人的胸脯去换取的。此后便是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我想,即使很多人对后者叫好,无论他的民族如何,都不是简单的说出于狭隘的民族心理,我想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即使如昭君这样的女子,出塞远嫁都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只是她们别无选择。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我们的需要无视古人的感受,随意去安一个帽子在他们头上。这样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可是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后人靠什么去探究,这却是一大个问题!
然而,希望不同信仰,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性格的人去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以下摘取若干我于读书之际,曾经为之唏嘘不已的片断。这些片断给予让我联想到了太多的事情。有时不由得感慨:历史啊,究竟什么是历史?究竟是公道自在人心,还是成王败寇;历史究竟是一面客观的镜子,还是文人手中的橡皮泥?
片断1:崖山之战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据史料记载,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并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
为了复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我明白了,秀夫,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少帝静静地微笑着说到.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 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更清楚的是文天祥,多年以来作为民族英雄缅怀。
感想:不知道这些当年义无反顾壮烈殉国的,为后人称颂的仁人志士若是多年以后被剥夺民族英雄的称号,更由于他们顽固不化,妄图阻挡同样是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蒙古人统一全国的脚步而被耻笑和批判的话,不知道他们泉下有知的话,会做何感?
我每次看到这一段,总是不仅为之动容,在国家覆亡的最后时刻,众多英豪毅然蹈海殉国,
那是怎样的壮烈?作为一个向来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舍身取义的民族,不知道何时变了。似乎只有面对强敌,无力回天的情况下,用投降来避免一死才是唯一的正确做法。没错,我们看西方的历史,特别是二战的历史,似乎他们的传统是应当在不利情况下投降避免无谓的伤亡。可是,无论何时,即便是以“怕死”著称的美军也从来不缺少那种以命祥相搏的斗士。看看二战史,威克岛,瓜岛,阿登无数美国式的英雄闪耀着光辉,直到今天父辈的旗帜依然激励着年轻的一代。而我们,明明中学课本里都说爱国主义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有人偏偏要从现在的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非要把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剥夺民族英雄的称号,甚至描绘为负隅顽抗的分裂势力或者内战分子,让年代的一代为教科书的反复修改无所适从,大家才满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