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千秋遗恨隆中对——关羽北伐之战纵横探 (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8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眸

关羽覆败,议者或归于其用兵无方。案,关羽北伐之战,进攻退守,整整有法,察地利,吞七军之众,用人和,获倒戈之功,终至威震华夏,操议迁都,吕蒙不敢正掠其锋,时人目为名将。关某用兵非长之说,不攻自破,有识之士亦多不取,而以孙权背盟为羽败之根,或推源祸始,追究至《隆中对》,称其庙算“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相互矛盾,终致荆州之败。

孙权固垂涎于荆土,然招赘刘备,借授南郡,计策虽出鲁肃,若非孙权首肯,不过空谈。后中分三郡,孙权即攻合肥,未尝乘夏侯渊、张郃入巴之良机袭荆。或以为吕蒙代鲁,东吴国策有变,然最高决策者始终为孙权,鲁肃、吕蒙职止于谏议,观此二事,足证孙权并未醉心荆州而昧于大势。自赤壁战后,孙权屡攻合肥,败而不止,可见在其战略天平之上,豫、徐之重,犹胜于荆。若关羽韬光养晦,曲意雌伏,使孙权无后顾之忧,攻合肥之军何以向江陵?然关羽不察于此,不制边境纷措于前,强逐三郡官吏于后,更拒婚辱使,其所为或无可议,然政治手腕之僵硬,无以复加。卧榻之畔,未许他人酣睡,关羽据顺流之势,堵在江东门口,恣意张狂,试问孙仲谋岂得安席?即便关羽无吞吴之心,然其素日所为,岂不足以使孙权君臣产生判断误差,以其为东吴大患,必欲翦之而后快?①

即便如此,若荆州守固,以“识虚实”著称的孙权亦不会冒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风险而轻举妄动,或乘张辽等西援之机,北争淮隅,一遂素志,亦未可知。关羽亦知此,故大修江陵城,又布沿江防线。然防外不防内,身为一方主帅,强梁之气丝毫不戡,终将糜芳、士仁推向反叛,使千里金城,皆为纸糊,孙权既胜券在握,又有哪个猫儿不贪腥?

故知,关羽之败,非因“跨有荆益”,而当归咎关羽无外交之才,乏驭人之术,几番闹腾之下,终究将孙权的目光自徐、豫硬生生拖向江陵。关羽虽不愧名将之称,然其匮乏政治才能,亦不必智者而后知。

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十年间天下形势,不出《隆中对》之料。曹刘激战汉中,关羽乘虚争夺襄樊,关羽之胜,又逼迫曹军云集中原,为益州主力兵出秦川扫清障碍。②曹军若保关中,则不得不弃襄樊,若继续争夺襄樊,则关中将为汉中第二,正所谓顾左而失右,瞻前而遗后,胜负之形,亦已决矣。益为正兵,荆为奇兵,奇正相辅,此当为《隆中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庙算之真意。

《隆中对》言刘备身为帝胄,以兴复汉室为号,有佳名于四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描绘了一出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勤王之师的景象。论者多以为迂阔之语。然检诸史料,关羽北伐,百姓云集响应,乃至自许以南,或献城投军,或揭竿而起,一片沸然,《隆中对》所料,分毫不差。③

人心向背既明,若荆益奇正之策得以完全施展,诚如《后出师表》所云,“操之失计,汉事将成也。”然就在刘备汉中虎视之主力,将趁曹操疲于应付关羽之机大举杀入关中之际,荆州事变,满盘妙算,顿成虚话。刘备主力陷于汉中,鞭长莫及,只得眼睁睁看着关羽喋血,万事俱休。行百里者半九十,《隆中对》大战略在最后的关头嘎然而止,自王允除董以来,兴复汉室最佳的契机,也随着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

后人凭吊,或恨糜芳、士仁之叛,或恨关羽之误,乃有恨刘备、孔明不能明察千里,洞悉荆州之危者。往者不可追,无非空牢骚。蜀汉的历史,终究在悲壮的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

————————————————————————————————————————————————————

①《三国志·吕蒙传》: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

《三国志·吕蒙传》: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

《三国志·孙权传》: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②关羽大战襄樊,刘备复屯汉中事,见前注。

③百姓倒戈助羽事,见前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8 8:59:22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