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拙作能让人有所思,哈哈!!兄台看来读三国久矣,但余观之却流于泛泛,只看情节,而未解奇谋之妙。谋之妙在奇正相辅,算在策先,断在意前,方能出奇制胜。对此,我限于篇幅,不再多谈,只就兄台三点异议作出我的三点解释,以搏兄台一笑(有点烽火戏诸侯的味道??)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孙权、刘备、袁绍都为英雄豪杰,绝非袁术、蒋干之流所能比,因此,我们只谈其奸。
1、孙权之奸:奸源于其常为势利所惑,其结刘备,为曹操实力太猛,灭荆州只指东吴,东吴群臣多为所震,其意不明表,非其不能决,只是他觉得决无胜算,先说了大话,怕绝了后路。直到鲁肃告诉他,全东吴的人都有后路,唯独他没有后路,他才如梦方醒,这种做事留后路的行为显出其奸。后结曹操,正值刘备势大,他想巴结拉拢关羽,想为儿子娶关羽的女儿,结亲家,一来如果关羽答应,则将来找刘备要荆州时,关羽不好斗狠,二来即使不好要回荆州,由于关羽是刘备的兄弟,刘备得了天下,它也是有靠山的国戚(其先用周瑜的美人计,非要嫁他的妹妹,就是用这个理由说动他母亲的,可见,其家族是非常看重这一点的。整部三国中,就他们家的女人最出名)。所以,由此看出,其谋多有阴柔之气,奸隐于柔弱外表,使人多有轻视其雄。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关羽拒绝了,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完全看不起他,他才决定结连曹操,亲手毁了“孙刘联盟”,趁人不备,突然袭击荆州的办法,那更是在兄弟背后插刀子的做法,其奸猾连袁绍这么虚伪的人都不耻为之(其讨曹操,还要陈琳写个檄文说明我为什么要打你)。其奸彰显无遗。最后,他有嫁祸曹操,奸猾之态,让人凉脊。到后来,它向曹操上表称臣,劝进曹操,为什么曹操会说“是儿欲使吾居火炉上耶”?因为当时的形势是大家心里都想当皇帝,只是谁也不想背一个“不义”之名,孙权也是心急,低三下四的称臣劝进,奸猾得够势利了。你看,后来,曹丕废汉,不见孙权称臣吧,他那里想当臣子,他早想当皇帝了。孙、曹、刘中,最奸的我看是孙权。(他招贤纳士为的是成其雄,如果他对手下也用奸术,那他就会连袁术都不如了。)
2、刘备之奸:说刘备奸诈好像都是说他对手底下的人用奸术,但我看是大家误解了。《古今小说评林》中认为“刘先主奸而不雄”,我认为刘备是“似奸"源于“不雄”。刘备在小说中是个喜欢哭的人,打仗也是败仗居多,故而显得“不雄”,可是为什么能雄霸西川?靠的是手底下那帮同志加兄弟的哥们,他对他们是完全信赖的,荆州敢交给关羽,凡事都问计于孔明(除了讨伐东吴),同志们跟着他干是什么感受?个个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自己的儿子并不姑息,刘封死于他手,刘禅差点被他摔死,说什么“封、禅、永、理”是让孔明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是禅位于自己的儿子,那他根本不需要在死之前说那番话,为什么?刘备是个看人极准的人物(马谡就是一个例子),如果,它事先有所担心,肯定有什么担心的理由?他最担心的可能是他们的儿子,担心儿子坐不上皇位,为什么做不上,儿子太差了,太差了可能引发的后果是贤臣尽去,贤臣尽去的后果是他的儿子会被其他的“虎狼”给吃了,他成功是靠的人帮,因此,感受最深。他想让孔明帮他的儿子,保住他的儿子,而不是怕孔明功高震主,他看准了孔明不是个造反的人物,因此才托孤于他,说他这是算计孔明太牵强了,他算计的是他的儿子们。我觉得“封、禅、永、理”这几个字非常能说明问题,禅位永远是传给那些理服天下的人,这是他的希望,因此,他事事追求做的在理,故而显得不雄,没有霸气。奸而不带血腥,何奸之有?刘备确实是个管理人才的重量级人物。他为自己的兄弟披肝沥胆,不负桃源之约,更是个义薄云天大英雄。我观其死,何其雄哉。(太感人了,古今中外,有几个像他们那样的兄弟。)
3、袁绍之奸:袁绍之家,几代公卿,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此人沾染官场的坏习气太多,因此他很习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我看三国,天下之乱,倒像是因为他而乱的,他的几次出谋划策,没有一次是成功了的,他似乎很敢闹,宦官不怕,董卓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太子党”的作派,做事情完全不顾后果,可是当时为什么宦官、董卓不敢动他?朝廷中他家的熟人太多了,宦官主要占的是朝廷这个场子,经历的事多了,知道袁绍还当不了家,也就不想动你,动了何进何大将军(被袁绍害死的,本来好好的,被袁绍以正义之神的名义鼓动得要杀他的恩人,以屠猪之脑清君侧,徒落得个身首异处)董卓为什么不敢动他?董卓还要感谢他哩,一是他的好主意把董卓引进了中央,二是董卓刚进中央没几天,就杀袁家的人,他肯定有所顾忌,为什么袁绍一走拿袁绍的叔叔出气,看看反映,袁家不咋地嘛,你再闹我杀你叔叔给你看看,也没见袁绍悲愤的发个誓。曹操的爹死了,曹操还挖挖人家的祖坟泄泄愤,袁绍跟没反应似的继续当盟主,董卓跑了,他都懒得追,为什么?人死了又不能复生,再说也不是死我儿子,什么匡扶天下,可能从那时起,他看清了自己的水平,认清了自己的价值,抛弃了最后一点正义的理想,干起了他轻车就熟的那一套,忘恩负义地干掉了韩馥,背信弃义的抛弃了公孙瓒,郭嘉向曹操说的十胜十败,讲的就是袁绍太虚伪,袁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势大?老感情刚开始的时候多,后来正是他太虚伪,暴戾,良谋勇将,死的死,逃的逃,为什么赵云先去投奔他?他先有盛名,后来发现它太虚伪,“无忠君救民之心”,所以,又离开了他,你看袁绍每次讨伐以前,都要搞些漂亮的光环戴在自己的头上,可是没有一次坐得蛮光彩,你说他虚伪不虚伪,奸得众叛亲离,后起群雄中,其天时地利人和几乎占尽,却落得家破人亡,输就输在奸而虚伪上。
三国里的雄主个个有血性,不在于袁绍的那一句口号,如果他真的那么有血性,没见他像项羽一样面对灭亡,他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有那么一嗓子,因为他当时并不是落于下风,一、他有持戟甲士数百,骑射军士数十骑,二、赵云领兵破阵儿来,带领的军士一定疲劳不堪,数量也不是很多,这个时候,赵云需要的是快战,袁绍的部队可能有些慌乱,但肯定不是要落荒而逃,谋士要他避一避很正常,他扯开嗓子一喊也是他看准了形势,要好好表现表现自己。知道戟吗?那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可做枪使,可当刀砍,可做钩用,能够使这种兵器的人武艺可不是一般的,那是精兵呀!!!赵云的队伍那个时候顶多算个“八路军”,找日本人的坦克拚刺刀,打不赢就走了。[em01][em01][em01][em01]
皇帝这个头衔很难听吗?溥仪也有要求加入苏联布尔什维克的时候呀,只要思想进步就可以了嘛。要给人自娱自乐的权利嘛!!!
我希望能够听一些有分析的好建议,你的一些分析报道我早在别处已经知道了。互相学习,恳望多多指教!! [em31][em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