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长恨江陵 -- 东吴袭取荆州在战略层面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4-29 0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是关于三国的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一般的看法,责备东吴背信弃义,或者认为这是一场出色的奇袭战役。然而,不论背信与否,某以为,客观上吴取荆州从战略上绝对是弊大于利,它在战略层面上,至少存在着七大弊病。

让我们来一一分析探讨。

第一,促使三国力量对比发生对东吴不利变化

认为偷袭荆州是惧怕蜀灭魏而出击,这个观点似乎不能成立.关羽威镇华夏有之,曹操迁都云云无非一时亢谈.魏国如于禁者何止十人,七军之数,又几可十倍计之? 蜀魏吴力量对比并未改变,久攻樊城不下可为佐证.便无东吴,魏国岂畏云长?

反过来看,取得荆州,对吴国的国力增强,效果不大,因为蜀汉控制的荆州地区,主要就是一个南郡。而东吴的致命问题是大族政治,山越问题,土非不广也,财非不多也,问题在内政,国土加大一个两个郡,于事无补,根本和解决这些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欲图天下,力量不足的吴蜀必盟,谁一家也敌不了魏.此天下大势,于吴蜀双方好恶取向无关,乃力量对比之下,不得不合纵也.

吴蜀当时合力与魏国实力相差尚远,和则可图共存,战则此消彼长,吴取荆州,自身依然无法对抗曹魏,却进一步破坏了南方的军事同盟,两国亡于魏的命运其实此时已经奠定。

第二,拉长战线,战略态势更加被动

守江者,必守何处?"守江必守淮"也!

自古江东之国,得河淮四镇则可长期相拒北方,如南宋,东晋,南齐,失之必速亡.如南陈,南唐,南明,乃至近年之国府.何也?心腹无纵深也.吕蒙放弃青徐之论,战将之策,何可谋国? 吴军不北向扩展战略空间,曹军随时可临江而望秣陵,变一衣带水之险状,唯一之路乃拼死取合肥寿春,形成首都屏障.此生命之线,为不可不夺也.

取荆州,对改变吴国的被动之态于事无补.纵深没有加强,反而另开一条两湖战线.吴之首要大敌先天为魏.吴弱于魏,处于守势之方不图缩短战线,反而拉长, 从军事角度,此取败之道也.

第三,自毁屏藩,苦对上游压力

长江上游之重要人所共知,唯上游重镇,乃在襄樊宛城,不在江陵,南宋死守襄阳延续数十年偏安,可谓一个证明.

蜀汉在荆州的主要统治据点,是江陵。汉上君临之势,江陵未有不惧也.此亦为关羽必取襄阳的理由.有关羽在荆州,对上游曹魏的威胁乃是一道屏障,纵对吴有敌意,其生死线在襄樊之间,猛虎在侧,焉敢擅自开衅?比之让吴国直对襄阳曹仁虎视,其威胁不可以道里计.吴夺长沙等三郡,蜀不敢力争,已可见一斑.

用蜀国之兵,为东吴守边,何乐而不为也?取江陵而不得襄樊,依然无法改变上游事态.终东吴一世,自曹子孝至羊叔子,襄阳如磨盘,成为东吴荆州地区的梦噩. 放着友军不用,直要自己挑担,把个大将陆逊长困荆州 -- 伯言,云长已逝,无人替你担当上游,尔不能北猎黄淮,翻弄中原,一生做个默默的看守,曾无叹乎?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4-29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em04][em04][em04][e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