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话三国》之四:【城头变换大王旗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6-13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篇  城头变换大王旗

 

  董卓死了,朝廷却没有太平。王允吕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赏。于是,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同执掌朝政。然而,王允为人,刚愎自用。当初有个董太师在头上压着,因此还谨慎老实。如今董卓灭亡,王允又自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就开始骄横起来。偏偏吕布也把灭亡董卓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不时自吹自擂。在王允眼里吕布仅仅算个剑客,说得难听点就是武夫,逐渐将相不和。吕布劝王允杀光董卓的余党以绝后患,王允认为他们没什么罪过,不同意;吕布又劝王允把董卓的"遗产"拿出一部分来赏赐有功的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同意。王允还干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当时的名士,却仅仅因为对董卓之死有所动容就被王允下狱。蔡邕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生前编纂汉史,作灵帝纪以及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虽然大多毁于后来的战火,但仍然有诗赋铭吊等一百多篇传世。蔡邕还是个书法家。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艺于神人(天才啦),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么算来,后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董卓听说他的才华,给了他两个“建议”:要么来我这里当官,要么等着被灭族!蔡邕哪里敢不来,来了后颇受董卓器重。蔡邕绝不会忠于董卓,听到他的死讯是也只不过是因为过去的个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叹,就触怒了王允。这样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狱,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来求情,请求王司徒网开一面,使得蔡邕能够继续编辑汉史。而王允却显示了其粗鲁的一面:“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他指史记)。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眼里居然只是一部“谤书”!蔡邕就这样死在狱中。大家一看,走了个跋扈的董太师,又来了个骄横的王司徒,也开始心怀不满,牢骚满腹。历史总是重复着这样的滑稽,胜利者抓住了失败者的弱点后一举获胜,但偏偏又走上了失败者同样的道路。
  这个时候董卓的部将牛辅李催郭汜等正奉命在陈留颖川等地劫掠,听到朝廷如此变故,有如惊弓之鸟,各自拥兵自保。当时谣言满天飞,都说王允要将董卓余党斩尽杀绝。连蔡邕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下狱致死,牛辅李催能不信吗?其实王允也曾想赦免这些家伙,但却又突然改注意想把他们缴械。部下虽然劝告他,这样作行不通,但骄横的王司徒哪还听得进去?吕布派李肃去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一看,果然杀到我头上来了,来个垂死挣扎,反戈一击将李肃打败。这个时候,牛辅军中却突然炸营,牛辅也死在了乱军中。李催等人没办法,上表请求王司徒高抬贵手,能够赦免他们,又被王允拒绝。李催郭汜这个时候六神无主,魂飞魄散,甚至想解散部队各自逃生。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武威人贾诩(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贾文和)却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说:“诸位就这么走了,半道上一个小官就可以把你们绳之以法。不如召集军队杀上长安一赌胜负。胜了,就把持朝政;败了,再逃命不迟。”李催等本来就是亡命之徒,贾诩说的又不是什么深奥的长篇大论,当即恍然大悟,立刻纠集了董卓的旧部几千人西攻长安。
  大难临头,王允还是漫不经心,派了两个在凉州很有名望的人作使者去解释招安,可言语中哪里有丝毫抚慰的意思:“这帮小兔崽子,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去给我把他们叫来!”结果,这两个使者半道就反叛投靠了李催,还顺便拉走一批人马作见面礼。王允又派董卓的旧部胡轸徐荣前往镇压,可徐荣战死,胡轸(本来就和吕布矛盾尖锐)投降。就这样李催郭汜一路招降纳叛,来到长安城下时已经从原来的几千人马变成了十万大军,呼啦啦就把长安团团包围。王允吕布没想到这帮兔崽子居然如此有种,大惊失色,只好仗着长安城池坚固,苦撑死守。然而,六月,吕布军中有人反叛,长安终于被兔崽子们攻破。吕布奋力巷战也不能取胜,只好带领几百名骑兵逃跑。临走前招呼王允同行。王允这时到体现了烈士气概,拒绝了吕布的一番好意,表示要与朝廷共存亡,嘱咐吕温侯好自为之,并告诉关东诸侯为自己报仇。吕布无奈,只好逃离长安投奔了袁术。
  李催进城后,放纵士兵劫掠,长安军民死者上万。董卓的部下,除了当强盗似乎什么也不会。俘获王允后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为王允还有两个心腹在外领兵,没敢轻举妄动,而是先以朝廷的名义征调二人进长安。这两个家伙偏偏迂腐懦弱,明知是火坑,看看调令上面朝廷的大印却不敢不向下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灵感,由此而来吧)。这下子李催郭汜不再有任何顾忌,三个人一起掉了脑袋。从此后,李催郭汜等人把持了朝政。
  从初平三年四月到六月,王允吕布仅仅支撑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如此短命,有不少人将他们失败的原因归于贾诩的“馊主意”,其实这么看实在是太抬举贾文和了。李催郭汜听从贾诩的“馊主意”起兵时手下仅仅有几千人马,杀到长安城下时却有了十万大军。陈留颖川到长安的一路上居然扩军几十倍,遇到的各种武装全都投靠了叛军,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董卓覆灭后,如何处理他的余部成为当务之急,但王允吕布对此是剿是抚左右不定。这样的沉默,只能引起更大的恐慌。张口闭口又是“小兔崽子”,对于心有余悸的董卓余部,完全是一副官逼民反的态度。困兽犹斗,何况李催郭汜本来就是虎狼之徒?那十万大军并非李催郭汜的本部人马,全都是路上“捡”来的。试想,如果王允应对有方,事先做些安排,只要能让那十万人马保持中立,或能召集其中一部为己用,就凭几千士兵李催郭汜又焉能围攻长安?来了也只能落得一个贾诩所说的先兵败后逃亡的下场。贾诩的主意只是个trigger,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王允吕布未能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火药桶,才会有后来一触即爆不可收拾的局面。王允诛灭董卓,忠于朝廷,为人刚正,都是应予肯定的。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做事僵硬而不讲灵活性,终究不是能够驾驭这个乱世的人。
  长安城中的兵荒马乱终于告一段落。原来的大臣们有的乱军中战死,有的被李郭杀害,有的四处逃亡,李催郭汜就任命百官,另建一个朝廷。李催当上了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骠骑将军,个个封候拜将。李郭樊三人在长安把持朝政,张济屯兵弘农,防止关东的诸侯们趁机反扑。关东的诸侯们要是还惦记着这帮豺狼,能放过董卓被杀的机会对他们左右夹攻吗?吊民伐罪的"义兵"当然是没等来,但出乎意料,他们却等来了朝贡的使者。
  初平二年袁绍巧取韩馥的冀州后,鲍信就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却这样见利忘义,早晚会出乱子,简直又是一个董卓。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讨伐他,只能暂时躲避。这样的人最好离远点,先到黄河以南找个地方安身,静观其变。”正好东郡爆发了农民起义,当地官员束手无策,曹操就引兵入东郡镇压。表面上,曹操仍然和袁绍表示友好,袁绍也推荐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曹操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后,就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东征西讨。初平三年四月,正当王允吕布密谋诛杀董卓时,青州的黄巾起义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前往镇压时兵败身死。兖州群龙无首,又要面对号称百万的黄巾起义军,顿时人心惶惶。陈宫当时是曹操的部下,自告奋勇地前去游说兖州的治中别驾等要员,说东郡太守曹操是当时豪杰,如果请他来治理兖州定能平定叛乱。于是,曹操担任了兖州牧并进兵镇压黄巾军。孟德果然不负众望,虽然初战时寡不敌众(黄巾军号称百万,而曹操手下大多是没有战斗力的新兵,人数也相当少),但曹操鼓励士卒,严明赏罚,设计定谋,积小胜为大胜终于扭转战局。到当年十二月,曹操打败并迫降了这股黄巾军,得"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口"(注1)。曹操挑选其中的精锐,组成青州兵,后来成为曹操军事力量的骨干。这一战,曹操收获巨大。首先,有了一片根据地,舒舒服服地得了个兖州牧的头衔;其次,组织了一支精锐的军事力量,虽然数量不会很多(兖州一地绝对养不了三十万兵);第三,获得了"男女百万口"。在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候,洛阳长安都一度方圆几百里鸡犬不留,到处是有地没人耕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力就显得十分珍贵,后来成为曹操屯田的物质基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曹操的好友鲍信战死。
  曹操在兖州逐渐站稳脚根后,手下的谋士毛介就向他提出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步设想:"现在天下分崩,社稷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饥荒到处蔓延。公库的钱粮,不够一年的积蓄,各地的百姓,没有安居乐业的想法,这不是长久之计。应当供奉天子以讨伐各地的反叛,鼓励耕种来储备军队的钱粮。这样的话,则不难成就霸业。"曹操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就派遣使者到长安向朝贺。李催郭汜见到了曹操的使者,满腹狐疑。曹操在平定黄巾军的途中,李催郭汜把持下的朝廷曾经任命过一个兖州刺史,被曹操毫不客气地赶跑,如今当然不会是来朝贺他们的。朝贺汉献帝?关东的诸侯们不是一度有另立新帝的打算吗?这个使者,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因此打算扣留。当时任黄门侍郎的钟繇劝说两位将军,如今天下大乱,各地诸侯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只有曹操还来朝贡,不应该胡思乱想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两人一听也有道理,就厚待使者,事实上承认了这个兖州牧。不久后,徐州的陶谦也来朝贡,又被李催郭汜正式地拜为徐州牧,安东将军。这个小朝廷似乎也获得了一些威望。
  注1 这个数字,多半有水分。袁绍在推荐曹操出任兖州牧的表章上说:"黄巾十万焚烧青、兗,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金鼓未震,狡敌知亡,故韩馥怀惧,谢咎归土,张扬、黑山同时乞降。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兗州牧。”看来,曹操在这里有虚报战功之嫌。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0-27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红叶在2006-6-13 12:45:00的发言:

第四篇  城头变换大王旗

 

  董卓死了,朝廷却没有太平。王允吕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赏。于是,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同执掌朝政。然而,王允为人,刚愎自用。当初有个董太师在头上压着,因此还谨慎老实。如今董卓灭亡,王允又自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就开始骄横起来。偏偏吕布也把灭亡董卓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不时自吹自擂。在王允眼里吕布仅仅算个剑客,说得难听点就是武夫,逐渐将相不和。吕布劝王允杀光董卓的余党以绝后患,王允认为他们没什么罪过,不同意;吕布又劝王允把董卓的"遗产"拿出一部分来赏赐有功的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同意。王允还干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当时的名士,却仅仅因为对董卓之死有所动容就被王允下狱。蔡邕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生前编纂汉史,作灵帝纪以及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虽然大多毁于后来的战火,但仍然有诗赋铭吊等一百多篇传世。蔡邕还是个书法家。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艺于神人(天才啦),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么算来,后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董卓听说他的才华,给了他两个“建议”:要么来我这里当官,要么等着被灭族!蔡邕哪里敢不来,来了后颇受董卓器重。蔡邕绝不会忠于董卓,听到他的死讯是也只不过是因为过去的个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叹,就触怒了王允。这样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狱,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来求情,请求王司徒网开一面,使得蔡邕能够继续编辑汉史。而王允却显示了其粗鲁的一面:“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他指史记)。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眼里居然只是一部“谤书”!蔡邕就这样死在狱中。大家一看,走了个跋扈的董太师,又来了个骄横的王司徒,也开始心怀不满,牢骚满腹。历史总是重复着这样的滑稽,胜利者抓住了失败者的弱点后一举获胜,但偏偏又走上了失败者同样的道路。
  这个时候董卓的部将牛辅李催郭汜等正奉命在陈留颖川等地劫掠,听到朝廷如此变故,有如惊弓之鸟,各自拥兵自保。当时谣言满天飞,都说王允要将董卓余党斩尽杀绝。连蔡邕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下狱致死,牛辅李催能不信吗?其实王允也曾想赦免这些家伙,但却又突然改注意想把他们缴械。部下虽然劝告他,这样作行不通,但骄横的王司徒哪还听得进去?吕布派李肃去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一看,果然杀到我头上来了,来个垂死挣扎,反戈一击将李肃打败。这个时候,牛辅军中却突然炸营,牛辅也死在了乱军中。李催等人没办法,上表请求王司徒高抬贵手,能够赦免他们,又被王允拒绝。李催郭汜这个时候六神无主,魂飞魄散,甚至想解散部队各自逃生。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武威人贾诩(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贾文和)却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说:“诸位就这么走了,半道上一个小官就可以把你们绳之以法。不如召集军队杀上长安一赌胜负。胜了,就把持朝政;败了,再逃命不迟。”李催等本来就是亡命之徒,贾诩说的又不是什么深奥的长篇大论,当即恍然大悟,立刻纠集了董卓的旧部几千人西攻长安。
  大难临头,王允还是漫不经心,派了两个在凉州很有名望的人作使者去解释招安,可言语中哪里有丝毫抚慰的意思:“这帮小兔崽子,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去给我把他们叫来!”结果,这两个使者半道就反叛投靠了李催,还顺便拉走一批人马作见面礼。王允又派董卓的旧部胡轸徐荣前往镇压,可徐荣战死,胡轸(本来就和吕布矛盾尖锐)投降。就这样李催郭汜一路招降纳叛,来到长安城下时已经从原来的几千人马变成了十万大军,呼啦啦就把长安团团包围。王允吕布没想到这帮兔崽子居然如此有种,大惊失色,只好仗着长安城池坚固,苦撑死守。然而,六月,吕布军中有人反叛,长安终于被兔崽子们攻破。吕布奋力巷战也不能取胜,只好带领几百名骑兵逃跑。临走前招呼王允同行。王允这时到体现了烈士气概,拒绝了吕布的一番好意,表示要与朝廷共存亡,嘱咐吕温侯好自为之,并告诉关东诸侯为自己报仇。吕布无奈,只好逃离长安投奔了袁术。
  李催进城后,放纵士兵劫掠,长安军民死者上万。董卓的部下,除了当强盗似乎什么也不会。俘获王允后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为王允还有两个心腹在外领兵,没敢轻举妄动,而是先以朝廷的名义征调二人进长安。这两个家伙偏偏迂腐懦弱,明知是火坑,看看调令上面朝廷的大印却不敢不向下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灵感,由此而来吧)。这下子李催郭汜不再有任何顾忌,三个人一起掉了脑袋。从此后,李催郭汜等人把持了朝政。
  从初平三年四月到六月,王允吕布仅仅支撑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如此短命,有不少人将他们失败的原因归于贾诩的“馊主意”,其实这么看实在是太抬举贾文和了。李催郭汜听从贾诩的“馊主意”起兵时手下仅仅有几千人马,杀到长安城下时却有了十万大军。陈留颖川到长安的一路上居然扩军几十倍,遇到的各种武装全都投靠了叛军,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董卓覆灭后,如何处理他的余部成为当务之急,但王允吕布对此是剿是抚左右不定。这样的沉默,只能引起更大的恐慌。张口闭口又是“小兔崽子”,对于心有余悸的董卓余部,完全是一副官逼民反的态度。困兽犹斗,何况李催郭汜本来就是虎狼之徒?那十万大军并非李催郭汜的本部人马,全都是路上“捡”来的。试想,如果王允应对有方,事先做些安排,只要能让那十万人马保持中立,或能召集其中一部为己用,就凭几千士兵李催郭汜又焉能围攻长安?来了也只能落得一个贾诩所说的先兵败后逃亡的下场。贾诩的主意只是个trigger,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王允吕布未能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火药桶,才会有后来一触即爆不可收拾的局面。王允诛灭董卓,忠于朝廷,为人刚正,都是应予肯定的。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做事僵硬而不讲灵活性,终究不是能够驾驭这个乱世的人。
  长安城中的兵荒马乱终于告一段落。原来的大臣们有的乱军中战死,有的被李郭杀害,有的四处逃亡,李催郭汜就任命百官,另建一个朝廷。李催当上了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骠骑将军,个个封候拜将。李郭樊三人在长安把持朝政,张济屯兵弘农,防止关东的诸侯们趁机反扑。关东的诸侯们要是还惦记着这帮豺狼,能放过董卓被杀的机会对他们左右夹攻吗?吊民伐罪的"义兵"当然是没等来,但出乎意料,他们却等来了朝贡的使者。
  初平二年袁绍巧取韩馥的冀州后,鲍信就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却这样见利忘义,早晚会出乱子,简直又是一个董卓。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讨伐他,只能暂时躲避。这样的人最好离远点,先到黄河以南找个地方安身,静观其变。”正好东郡爆发了农民起义,当地官员束手无策,曹操就引兵入东郡镇压。表面上,曹操仍然和袁绍表示友好,袁绍也推荐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曹操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后,就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东征西讨。初平三年四月,正当王允吕布密谋诛杀董卓时,青州的黄巾起义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前往镇压时兵败身死。兖州群龙无首,又要面对号称百万的黄巾起义军,顿时人心惶惶。陈宫当时是曹操的部下,自告奋勇地前去游说兖州的治中别驾等要员,说东郡太守曹操是当时豪杰,如果请他来治理兖州定能平定叛乱。于是,曹操担任了兖州牧并进兵镇压黄巾军。孟德果然不负众望,虽然初战时寡不敌众(黄巾军号称百万,而曹操手下大多是没有战斗力的新兵,人数也相当少),但曹操鼓励士卒,严明赏罚,设计定谋,积小胜为大胜终于扭转战局。到当年十二月,曹操打败并迫降了这股黄巾军,得"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口"(注1)。曹操挑选其中的精锐,组成青州兵,后来成为曹操军事力量的骨干。这一战,曹操收获巨大。首先,有了一片根据地,舒舒服服地得了个兖州牧的头衔;其次,组织了一支精锐的军事力量,虽然数量不会很多(兖州一地绝对养不了三十万兵);第三,获得了"男女百万口"。在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候,洛阳长安都一度方圆几百里鸡犬不留,到处是有地没人耕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力就显得十分珍贵,后来成为曹操屯田的物质基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曹操的好友鲍信战死。
  曹操在兖州逐渐站稳脚根后,手下的谋士毛介就向他提出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步设想:"现在天下分崩,社稷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饥荒到处蔓延。公库的钱粮,不够一年的积蓄,各地的百姓,没有安居乐业的想法,这不是长久之计。应当供奉天子以讨伐各地的反叛,鼓励耕种来储备军队的钱粮。这样的话,则不难成就霸业。"曹操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就派遣使者到长安向朝贺。李催郭汜见到了曹操的使者,满腹狐疑。曹操在平定黄巾军的途中,李催郭汜把持下的朝廷曾经任命过一个兖州刺史,被曹操毫不客气地赶跑,如今当然不会是来朝贺他们的。朝贺汉献帝?关东的诸侯们不是一度有另立新帝的打算吗?这个使者,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因此打算扣留。当时任黄门侍郎的钟繇劝说两位将军,如今天下大乱,各地诸侯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只有曹操还来朝贡,不应该胡思乱想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两人一听也有道理,就厚待使者,事实上承认了这个兖州牧。不久后,徐州的陶谦也来朝贡,又被李催郭汜正式地拜为徐州牧,安东将军。这个小朝廷似乎也获得了一些威望。
  注1 这个数字,多半有水分。袁绍在推荐曹操出任兖州牧的表章上说:"黄巾十万焚烧青、兗,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金鼓未震,狡敌知亡,故韩馥怀惧,谢咎归土,张扬、黑山同时乞降。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兗州牧。”看来,曹操在这里有虚报战功之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