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5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国第一位世界首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9-08 04: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产2600万银元,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据说,曾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从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接触英鸦片商被林则徐惩处,承担赔款走向没落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频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8 4:42:11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9-08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位世界首富怕在汉、唐吧?

只是那时候商人地位不高,没能载入史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9-08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往事都很牛B的,而现在。。。。。

不提也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09-08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糊涂老军师在2006-9-8 11:04:00的发言:

中国的往事都很牛B的,而现在。。。。。

不提也罢!


军师说得对,现在的国民经济真是让人不敢想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9-08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不敢想啊~哈哈,2050年首富未必是中国人,但前500占300不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09-08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就算十大首富都在中国也没用,贫富悬殊只会导致社会矛盾逐步增加,从而产生动乱和不安定,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才是国泰民安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09-08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是啊,还是继续高举毛泽东的旗帜比较好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09-08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aotang2005在2006-9-8 4:38:00的发言:

资产2600万银元,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据说,曾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从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接触英鸦片商被林则徐惩处,承担赔款走向没落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频道:


这种首富还是不要的好.发的国难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09-08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aotang2005在2006-9-8 4:38:00的发言:

..........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频道:


严格来说该叫广州十三行吧,现在旧址准备重建

清代广州十三行曾经以独特的商品经济姿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在广州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它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毁,但近150年来,它留给人们的历史信息和深远影响并没有伴随着历史风雨的冲刷而消亡,今天,在我们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利用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为广州现代化建设服务,已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

十三行遗迹开发、利用的价值


十三行是清代我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独特的商贸团体。它由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立粤海关,允许开海贸易开始,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这150多年间,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独揽了广州的外贸,而且还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这80余年间,清政府撤销沿海其他海关之时,独享对外通商特权,总揽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那时清政府通过十三行从中收取巨额税款,其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封建王朝。广州因此成了“富甲天下”的城市,拥有跨国财团,产生了世界首富伍秉鉴和一批世界级的富豪。有关人士认为,十三行有商贸、旅游和文化开发价值。随着我国当今面临“入世”的大好时机,恢复重建十三行将会产生特殊意义。续下这段濒临湮没的历史,也会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和空间。


清代十三行面临珠江,气势雄伟,建筑华丽,在当时就是一处名胜,曾吸引过许多画家、诗人留下许多美丽篇章。十三行行商们大都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成果不少,当时生产、制作的大批融会中西特点的外销画作,体现了近代岭南开眼看世界的文化特色。此外,还有广彩瓷器等工艺品从十三行出口,不仅获取巨额经济收入,还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复建十三行,恢复外贸功能、旅游功能及文化功能,将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回报。


整旧如旧:开发的前提


清代十三行地处广州荔湾区十三行路及其南侧现广州文化公园一带。对早已消失了的十三行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必须按照历史的真实,科学地把它再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召唤回尚保留在人们头脑里的有关历史信息和情感,这种“怀旧”情绪将牵动人们来此游览观光或开展投资商贸活动,由此树立起广州作为两千多年外贸港口的品牌优势。


开发的定位和功能的设想


其定位和功能应有三个:即文化、旅游和商贸这三大功能。可以筹建中外文化交流馆、世界工艺美术品展销会、茶文化展销会等,甚至可以把整个区命名为十三行露天博物馆,让整个保护开发区的一切商贸、旅游和文化活动,隶属于露天博物馆的整体,成为动态的、立体的现实场景的展示,人们踏入这个范围,如同时光倒流,回复到十八、十九世纪广州社会历史的氛围中。恢复昔日的舟、船、艇和十三行风光,发展水上游乐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应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策划,经过科学论证后组织分步实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09-08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不瞒龙腾兄了,本人就住在十三行附近,现在是个成故衣批发市场,以前的洋行商铺早就烟消云散。

至于重建,说是说了十几年了,我倒是没发现有什么迹象,只是炒作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