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三国之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败实战解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另有230年7月防御魏军对汉中的进攻,双方因大雨未交战,后来蜀军的反击作战史书未记载诸葛亮直接参加。
本文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对其中的第五次北伐战役进行一些分析,其中一些分析与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不同,特提出来讨论。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
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
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
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蜀军战役企图:考虑到陈仓已经成为坚固的要塞,而远出陇右难于及时形成对魏国的威胁和与吴国的协同进攻,加上魏军两线作战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战役,诸葛亮冒险出斜谷直接进攻关中的中部地区。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
魏将军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准备发起追击,结果被蜀军打出的诸葛亮旗号所欺骗,担心这是蜀军的诱敌之计,又放弃了追击。等到得知确实情报后,蜀军已经安全撤走了。
整个战役到此全部结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历时7个月。

四、 我的分析
实际上,本次战役基本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交战。由于魏军采取了坚守战术,使蜀军求战不能。从战役企图的实现来看,应当说魏军完全达到了战役企图,而蜀军完全没有达到战役企图。所以说本次战役蜀军的行动是不成功的。虽然在最后的撤退阶段有一些表现,也只能是保证蜀军不受大的损失而已。
那么,为什么蜀军的作战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呢?
在总体方面,有许多文章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大致上是在政治战略、经济和整体军事力量方面蜀国已经明显处于下风,使其每次作战都必须全力以赴,投入绝大部分的主力,因此不敢冒险。
在军事方面,有以下战术上的问题:
1、由于蜀军是远隔秦岭到关中地区作战,应当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而如果一旦形成相持的局面,最后失败的必然是蜀军。
2、如果要想速战速决则必须出奇谋,进行一些冒险的行动,这样才能调动魏军,从中寻找战机。而只采取一些平稳的作战行动,是无法打破平衡的。
3、蜀军在战区的行动均被敌人预料到,是蜀军无法取得战役主动权的关键。其中两次战术进攻均被郭淮识破了真实企图。

五、几个特别的问题:
1、 诸葛亮为什么不向东出武功,而要西上五丈原?
司马懿也认为蜀军向东出武功对魏军威胁较大,西上五丈原则对魏军没有什么威胁。诸葛亮之所以未选择东出武功,主要是他一生谨慎,不敢冒险。我们知道战区的地形是,渭河与秦岭山脉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平坦河谷地区,蜀军可以沿这个狭长地区向东进兵。但是由于司马懿的大军是沿河筑垒,如果蜀军沿这个走廊向东运动,就要冒侧敌行军的危险,大军在狭长地带侧敌行军的危害是很明显的(举个现代的战例: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12万精锐大军在黑山、大虎山一带侧敌行军,向营口撤退,结果遭到解放军的拦腰攻击,结果全面崩溃,仅两天时间12万人就全部被干掉了。如果不是侧敌行军,这样的主力兵团即使被包围,至少也能打上20天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渡河背水列阵是很厉害的部署,他在无形中使蜀军最有威胁的进攻路线消失了。诸葛亮不敢拿大军冒险,只能西上五丈原了。
不过如果诸葛亮敢于冒险,那司马懿敢不敢出击也不好说。因为司马懿得到魏明帝的明确指令坚守不战。可是如果不出击,蜀军通过了这个狭长地带前出的武功,就可以切断司马懿军与后方长安的联系,还可威胁长安城(那里估计兵力很少)的安全。战局恐怕难以预料了。

2、 诸葛亮为何没能占领北原的要地?
有两个错误,第一,没有估计到魏军先抢占了北原,所派去的部队不多,结果被郭淮的反击所击溃,使魏军赢得了时间,加固了北原的防御阵地。第二,没有马上增派主力去争夺北原。如果司马懿增援北原,就可以调动其离开堡垒在机动作战中加以攻击,如果司马懿不增援,那么消灭郭淮后还是可以切断陇道,或者沿渭河北岸东进,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总之,是诸葛亮用兵比较犹豫,且计划被对手所预料到(也就是不够奇)才导致蜀军没能占领北原的要点。

3、 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服饰了吗?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服饰的事情。但是在《三国志》的有关传记中均没有这样的记载。可能有人以为这个事情对司马懿不利,所以三国志故意不记载。
此事的记载见于《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那么真有此事吗?我以为没有此事,分析如下:
第一, 相信以诸葛亮的修养和气质,根本不肖干这样低等的事情;
第二,诸葛亮应当比较了解对手司马懿的性格,这样的激将法根本是没有作用的,换作张飞之类脾气暴躁的大将,或许会使用一下?
第三,《汉晋春秋》记载: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说明诸葛亮早已判断司马懿根本不会出战,还会用这等方法吗。
第四,大约是《魏氏春秋》想贬低诸葛亮,才有这样的内容。或许是前线的部将以诸葛亮的名义送去的也未可知。
第五,如果激将成功,写写也还可以,如果失败,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我以为,《三国志》的记载是很准确的,通常不太可靠的记载它均将其舍弃。所以,诸葛亮根本没有送妇人服饰给司马懿,只是进行了许多次的挑战(诸如士兵在营垒前骂战等)。

4、 诸葛亮真的在战区进行屯田吗?
此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应当是确有其事。不过,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可能并不是利用屯田来增加军粮。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屯田一般是在自己的后方,或者在敌我之间的无人区,还没有千里迢迢向敌人发动进攻而在战场上进行屯田的,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骑兵很容易就可以把屯田所种的麦粮践踏毁掉。
第二,诸葛亮三面受敌,中间的地盘并不大,屯田所收的粮食对于近十万大军来说是太少了,而实际上诸葛亮近三年来在斜谷已经囤积了很多粮草,根本不用依靠这一点粮食。
第三,诸葛亮4月才出谷,又进兵五丈原,接着争夺北原,最后相持下来到8月有100多天,那么屯田应在相持阶段进行,也就是5月开始。通常关中地区6月中下旬就已经开始收割了,5月才开始屯田,不知种什么作物能够在1个多月里成长?
所以,我的结论是,诸葛亮屯田是假,以屯田引诱魏军前来进攻是真。蜀军和当地的百姓一起假装种田(自然是百姓在3月份就已经种下去的),同时部署了精锐部队在附近,等待魏军中计。不过这些计策和蜀军的挑战一样没有成功,魏军根本不理。不过史书的记载也没有错,因为它们只记载所发生的事情和现象,至于真实的动机还需要后人来分析、判断。

5、司马懿坚守不出是胆小怯战吗?
当然不是。司马懿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既达成了战役企图,又没有什么风险,还不损失什么兵力。实际上,以司马懿的兵力在关中平原(渭河两岸,基本是平原,有少数山)是完全可以和蜀军一战的。但是决战就有失败的危险,就会有重大伤亡。
所以司马懿采取的是刘备219年在汉中对付曹操的战术,只是正好掉了个——以前是曹操远隔秦岭向汉中运送粮草,现在是诸葛亮从汉中向关中运送粮草。好象没有人批评刘备如何胆小怯战吧。还都夸赞刘备战术对头呢。
司马懿也是很狡猾的,他也在等待诸葛亮出现错误。不过诸葛亮非常谨慎,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冒险行动,所以司马懿也只好一直坚守下去了。

最后总结一下。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这是吴蜀两国配合最好的一次联合行动。两军相隔千里,与魏军的实际开战时间相差不到一个月,这在交通、通信很落后的古代,是很不错的了。唯一的损失是蜀军在本次战役里失去了统帅诸葛亮和最能打仗的魏延。蜀国以后也就不再有成功的希望了.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11-15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困又特别想睡觉可以看看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